>
新闻中心
>
>
闭厂、裁员、搬迁,这波涨价潮背后的“全球化工产能大调整”
版权所有©山东瑞祺化工有限公司 电话:0635-63223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ICP:鲁ICP备13030474号-1    鲁公网安备37152102000154  

0635-6322099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

闭厂、裁员、搬迁,这波涨价潮背后的“全球化工产能大调整”

【摘要】:

 盖德内容编辑团队

放眼全球我们发现,化工行业正在进行一场世界级的“大调整”,拜耳、陶氏化学英力士、英威达、三菱、住友、三井化学等国际化工巨头,裁员、关停等“瘦身”政策频出,全球重要材料供应链格局正在无形中重塑

 

  1. 闭厂、裁员,全球化工“产能大调整”

    Guide View

 

据外媒报道,由于市场需求疲软,为了应对经济考验,众多大型化工企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月8日,SABIC的一位发言人透露,该公司已“永久关停了西班牙卡塔赫纳工业园内的一条聚碳酸酯生产线,而另一条仍正常运行。”

 

1月17日,拜耳宣布推出全球新运营模式,旨在通过减少层级、消除官僚主义,以及实施裁员和机构精简措施,有效提升运营效率。

 

1月26日消息,陶氏化学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2000人,占员工总数的5%,且计划关闭部分生产设施,同时对欧洲等地的资产配置进行进一步评估。

 

同时,为了优化成本并确保长期价值,陶氏化学计划于2024年4月底关闭位于台湾南岗的聚醚多元醇/烷氧基化工厂,并先前已有计划关闭德克萨斯州的环氧丙烷工厂。

 

2月27日,三菱化学公告将停止广岛工厂的ACH工艺MMA及丙烯腈生产,但会继续在其他工厂生产相关产品。后续再次公告将在2024年3月停止福冈县黑崎工厂的双酚A生产,该厂年产能为12万吨。

 

3月15日,盛禧奥正与德国施塔德劳资委员会商讨可能在2024年底前关闭当地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

 

住友化学决定在2024年3月底前关闭爱媛工厂的环己酮生产设施,该工厂自1973年开始运营,年产能为10万吨。

 

4月4日,三井化学宣布计划在2026财年前关闭千叶市原事业所的苯酚工厂,此前已宣布关闭同地的乙烯工厂。

 

4月22日,全球第二大颜料化工企业辉柏赫向德国布伦瑞克的主管破产法院提交了资产启动常规破产程序的申请。

 

5月23日消息,阿克苏诺贝尔为优化工业网络,计划关闭位于荷兰、爱尔兰和赞比亚的生产基地,并将生产转移,此决定是其工业效率计划的一部分。

 

英威达已停止德克萨斯州奥兰治工厂的生产,并计划在2024年底前裁撤约240个岗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增长低于预期。

 

近期德媒报道,巴斯夫在德国的紧缩计划规模将增加10亿欧元,结果很可能是进一步裁员和停产。(详见:巴斯夫800亿、萨特阿美1000亿、科思创近300亿……外资持续在华加码,中国化工迎变局?

 

6月11日,国际化工巨头英力士集团全资子公司英力士苯领宣布,将于2026年6月前关闭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尼亚的43万公吨/年苯乙烯生产基地。

 

日前,埃克森美孚法国公司在宣布关闭其位于法国诺曼底格拉雄翁(Gravenchon)炼油厂不久后遭遇了罢工事件。外媒报道称,这一事件导致该石化基地全面瘫痪。该工厂可生产42.5万吨/年乙烯和29万吨/年丙烯,同时还设有丁二烯(BD)装置,及相关衍生产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

 

关停在法工厂的同时,埃克森美孚接连宣布了多项加大在美国投资的公告,其中就包括高达595亿美元的“地震级”收购案——收购页岩油生产商先锋自然资源(Pioneer)。

 

化工全球产能大调整,有两大趋势,一是产能转移,从欧洲流向中美;二是永久性关闭,优化调整业务与组织架构,以应对疫情以来的“市场寒冬”。

 

 

  1. 化工产能大调整,影响有多大?

    Guide View

 

1、国内化工品抢占全球份额的逻辑在2022年已经开启,24年将继续演绎

 

自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局部冲突频发,化工行业也面临着需求萎缩、供应链冲击和市场预期减弱的多重压力,行业运行走势从2021年的高位开始回落。

 

据海内外化工巨头发布的2023年业绩,整个2023年化工行业都在与疲软的需求做斗争,在油价高企同时,化学品价格还在下跌,严重拖累了化工企业业绩。VCI主席兼科思创公司首席执行官施乐文表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企以及订单不足将继续给欧洲化工企业带来压力。因此,我们的公司被迫削减成本,采取的措施包括关闭生产工厂、剥离一些业务以及将投资转移到国外。”

 

 

新财富产业研究院观察指出,当下欧洲化企的关键词仍是矛盾和担忧,订单不足和成本问题继续压低企业情绪,欧洲产能退出仍将持续,将利好国内集中度高如MDI、TDI等相关化学品企业。

 

 

本轮是全球化工品的周期底部,美国受益于经济软着陆&能源自给自足优势,而中国则凭借完整产业链&价格优势走出优势。

 

2、减产驱动价格暴涨,行业周期拐点已至?

 

近期我们看到“裁员潮”、“关停潮”、“剥离潮”正争相上演,包括4月14日帝盛UV装置起火、4月3日美国英力士7万吨TMA产能故障并永久退出、4月16日美国巴斯夫40万吨MDI产能非计划性停产、4月26日美国科思创33万吨MDI产能非计划性停产等,停产消息推动了国内相关工业品价格的抬升。

 

广州化工交易中心在监测的67种原料中,5月份价格上涨的产品占33种,也就是有将近一半的原料都涨了,其中丙烯腈、MMA涨超1000元/吨,甲酸、液氯、丙烯腈涨幅均超11%。

 

 

值得关注的是,这波涨价持续强化,6月以来超30种原料全面开涨,如DIC增塑剂暴涨超万元、可乐丽PVA6月涨价10%等。

 

读懂财经认为,欧洲化工企业选择了减产或停产部分化工品,又恰逢国内化工厂商设备停产检修,两者一同助推了部分化工产品价格在短期内暴涨。

 

此前,化工板块受周期性高点及供给端调整影响,盈利持续下滑,一季度以来,化工固定资产增速拐头回落,意味行业产能扩建期结束,新产能对产品的价格冲击也边际减少,按历史规律行业利润也会在产能扩建见顶后上行,目前许多产品价格已接近周期底部,触底反弹迹象显现。有道调研预判今年基本面,尤其是在二季度或三季度,可能会迎来真正的周期性拐点。

 

 

3、注意:需求复苏逻辑仍待确认

 

读懂财经认为,虽然化工利润拐点已确立,但仍需注意的是,当前地产未能明显改善,化工品需求能否复苏并不清晰。

 

而且从化工品的这波涨价来看,是涨价一波、下跌一波、持平一波,不符合下游需求复苏所表现出的产品全线涨价”的逻辑,尤其是价格上涨的化学品个数并未远远超过下跌的个数,因此说明需求并未提振。

 

此外,减产涨价背后还存在部分企业人为控销,加大停产检修的行为。因此,这波涨价潮能否持续走强,有待观察。

 

参考来源:新财富产业研究院、读懂财经、涂装新视野